第595章 无为而治
听到陈宫发火,贾诩等人皆是点头,不过能做到什么地步,就两说了。
陈宫对此也是早已习惯。
官员不是机器、也不是死士,怎么可能会真的完全乖乖听话,能够把握一个度就可以了。
但凡不是太过分,他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“公台,此事了了吧?”董昭说道。
陈宫点了点头,随后眼神复杂的看着董昭。
“看来你有事要说。”
董昭的立场和为人在场非常清楚,绝对的帝党,但凡发言,便多半是大事,而且往往都是他们不想面对的大事。
果然,随着董昭的开口,在场众人纷纷陷入了沉默。
“太子殿下外出历练已有一年,是不是该请回来了?”
冷场许久,无人发言,最终还是田丰站了出来道:“陛下曾言,太子殿下要外出历练三载,如今时间未到。”
“况且此事乃是皇室之事,我等不应干涉。即便是召太子殿下回来,也得陛下下令才是。”
“怎么就不应干涉了?”董昭面色冷厉道。
“太子殿下乃是储君,国本!”
“若是连此事都不过问,我等枉为人臣!”
众人闻言,皆再度陷入了沉默。
即使是田丰,也只是面露难色的指了指董昭,憋着一口气愣是没说出话来。
董昭这话直接上纲上线,逼得他们完全没话说。
他们很清楚,董昭强化皇权的立场从来都没有变过。
大齐这一年来发展颇为迅速,但是内部却也是暗潮汹涌。
浩大的改革在各方的统筹之下,看似润物无声,没有掀起一丝波澜。
但是实际上,大齐的内瓤已经被换了近半。
在这场无声的清洗和斗争中,很多事情也逐渐明朗。
大齐的方向、权力的分配、皇室的定位、官员的体系等,都趋于成熟。
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尘埃落定。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,只不过趋于平缓、在控制之内而已。
田泽虽然并不在意所谓的御下之术和制衡之道,但是于朝廷中、于天下,维持一定的平衡,绝对是必要的。
整体一团和气,内部党派林立,这才是一个健康的朝廷的常态。
有激进于外战的,有倾向于内部发展的,有注重商业的,也有注重农业的。
同样,即便在田泽定下了君主立宪的大方向后,众人也有着各自的想法。
多数人都清楚田泽的想法,也认可将天下寄于天子一身不可长久,倾向于将天子束之高阁。
但是,也有人持不同看法,就如董昭。
与田丰同一立场、生性耿直的张昭听闻董昭所言,径直道:“公仁,没必要曲解我等之意,也不要言如此偏激之论。”
“君主立宪,天子拱垂而治,乃是陛下亲自定下的国策。”
董昭闻言,毫不退让的说道:“陛下所言我自是清楚。”
“若天子无德无能,无为而治顺理成章。但若是天子有雄才大略、远见卓识,为何不能以天子执掌天下?”
“相较于平衡,在一名贤君的带领下会使得天下发展的更快。”
效率和稳定,永远是一个难以兼顾的问题。
一人为尊、令行禁止,效率自然要比多人决策要高得多,内部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耗。
在这一点上,即便是张昭也不得不承认。
“但如何鉴别天子的贤能?陛下与太子皆可为贤君,可后世帝王呢?难道代代皆是贤君?”
“一旦开了这个口子,日后便会形成惯例,所谓的君主立宪、天子拱垂而治终究会沦为空谈。”张昭直指要害的说道。
“那就说明我们臣子无能!”董昭毫不客气的说道。
“天子若贤,就当以仁德才能令众臣心悦诚服。天子若不贤,那便说明我们臣子教导无方、劝谏不力、处事无能。”
董昭的这番话,再度将张昭也噎住了。
这番话,在众人看来完全是在诡辩,但却也真的从表面上挑不出毛病。
天子为何不贤?既然上一代便是贤君,那么说明基因必然没问题。
有问题的只能是后天的教育和沟通,是大臣没有教导好、辅佐好。
只要大臣足够有能力、贤德,为何就不能保证代代贤君呢?
这句话,换个表述就是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,只有不会教的老师”。
话似乎没错,但是却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如同鸿沟般的差距。
“此事之后报请陛下决断吧。”
陈宫早已习惯了董昭的“胡搅蛮缠”,却也只能妥协道。
在七王西征后,程昱这个“好战分子”被按了下来,很少再蹦跶了。
然而,随之而来的是董昭这个“刺头”。
而与陈宫这边也是一样的情况,与董昭对线的主力换成了张昭和田丰。
其余众人闻言,大半都点了点头表示同意。
董昭见状,这才满意的笑了笑。
在场的都是顶尖人杰,不是靠着三言两语的“诡辩”就能糊弄过去的,能够争取一个向田泽呈报的机会就不错了。
随着内阁制度的不断完善,田泽已经很少再亲自决策了,只是偶尔定定大方向。
为了确保制度的完善和权威,即便是董昭想要再呈报事情也不是那么方便了,必须要走内阁上报。
这也是他不得不与张昭和田丰正面硬刚的原因。
程昱看着好友如此开心的样子,也为其暗暗叫好,但是心中不免还是叹了口气。
大势,终究是难以违逆的。
田泽为何让田安前往刘备麾下历练,而不是更具雄主气魄的袁绍和曹操麾下?
这背后的诸多深意,在场众人都有所察觉,只是看待的方面有所不同。
其中,有一条是他们多数人都察觉到,但是董昭却选择性忽略的,那就是刘备的品性。
与袁绍、曹操等人不同,刘备作为人主,少了些霸道果决,多了些仁厚无为。
这只怕也是田泽对于太子的希望。
于太平盛世之中,做一个仁厚的天子,拱垂而治。
有着诸葛亮、司马懿等臣子在,根本不需要田安做什么,只要不添乱,便足矣。
当然,能锦上添更好。
(本章完)
听到陈宫发火,贾诩等人皆是点头,不过能做到什么地步,就两说了。
陈宫对此也是早已习惯。
官员不是机器、也不是死士,怎么可能会真的完全乖乖听话,能够把握一个度就可以了。
但凡不是太过分,他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“公台,此事了了吧?”董昭说道。
陈宫点了点头,随后眼神复杂的看着董昭。
“看来你有事要说。”
董昭的立场和为人在场非常清楚,绝对的帝党,但凡发言,便多半是大事,而且往往都是他们不想面对的大事。
果然,随着董昭的开口,在场众人纷纷陷入了沉默。
“太子殿下外出历练已有一年,是不是该请回来了?”
冷场许久,无人发言,最终还是田丰站了出来道:“陛下曾言,太子殿下要外出历练三载,如今时间未到。”
“况且此事乃是皇室之事,我等不应干涉。即便是召太子殿下回来,也得陛下下令才是。”
“怎么就不应干涉了?”董昭面色冷厉道。
“太子殿下乃是储君,国本!”
“若是连此事都不过问,我等枉为人臣!”
众人闻言,皆再度陷入了沉默。
即使是田丰,也只是面露难色的指了指董昭,憋着一口气愣是没说出话来。
董昭这话直接上纲上线,逼得他们完全没话说。
他们很清楚,董昭强化皇权的立场从来都没有变过。
大齐这一年来发展颇为迅速,但是内部却也是暗潮汹涌。
浩大的改革在各方的统筹之下,看似润物无声,没有掀起一丝波澜。
但是实际上,大齐的内瓤已经被换了近半。
在这场无声的清洗和斗争中,很多事情也逐渐明朗。
大齐的方向、权力的分配、皇室的定位、官员的体系等,都趋于成熟。
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尘埃落定。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,只不过趋于平缓、在控制之内而已。
田泽虽然并不在意所谓的御下之术和制衡之道,但是于朝廷中、于天下,维持一定的平衡,绝对是必要的。
整体一团和气,内部党派林立,这才是一个健康的朝廷的常态。
有激进于外战的,有倾向于内部发展的,有注重商业的,也有注重农业的。
同样,即便在田泽定下了君主立宪的大方向后,众人也有着各自的想法。
多数人都清楚田泽的想法,也认可将天下寄于天子一身不可长久,倾向于将天子束之高阁。
但是,也有人持不同看法,就如董昭。
与田丰同一立场、生性耿直的张昭听闻董昭所言,径直道:“公仁,没必要曲解我等之意,也不要言如此偏激之论。”
“君主立宪,天子拱垂而治,乃是陛下亲自定下的国策。”
董昭闻言,毫不退让的说道:“陛下所言我自是清楚。”
“若天子无德无能,无为而治顺理成章。但若是天子有雄才大略、远见卓识,为何不能以天子执掌天下?”
“相较于平衡,在一名贤君的带领下会使得天下发展的更快。”
效率和稳定,永远是一个难以兼顾的问题。
一人为尊、令行禁止,效率自然要比多人决策要高得多,内部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耗。
在这一点上,即便是张昭也不得不承认。
“但如何鉴别天子的贤能?陛下与太子皆可为贤君,可后世帝王呢?难道代代皆是贤君?”
“一旦开了这个口子,日后便会形成惯例,所谓的君主立宪、天子拱垂而治终究会沦为空谈。”张昭直指要害的说道。
“那就说明我们臣子无能!”董昭毫不客气的说道。
“天子若贤,就当以仁德才能令众臣心悦诚服。天子若不贤,那便说明我们臣子教导无方、劝谏不力、处事无能。”
董昭的这番话,再度将张昭也噎住了。
这番话,在众人看来完全是在诡辩,但却也真的从表面上挑不出毛病。
天子为何不贤?既然上一代便是贤君,那么说明基因必然没问题。
有问题的只能是后天的教育和沟通,是大臣没有教导好、辅佐好。
只要大臣足够有能力、贤德,为何就不能保证代代贤君呢?
这句话,换个表述就是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,只有不会教的老师”。
话似乎没错,但是却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如同鸿沟般的差距。
“此事之后报请陛下决断吧。”
陈宫早已习惯了董昭的“胡搅蛮缠”,却也只能妥协道。
在七王西征后,程昱这个“好战分子”被按了下来,很少再蹦跶了。
然而,随之而来的是董昭这个“刺头”。
而与陈宫这边也是一样的情况,与董昭对线的主力换成了张昭和田丰。
其余众人闻言,大半都点了点头表示同意。
董昭见状,这才满意的笑了笑。
在场的都是顶尖人杰,不是靠着三言两语的“诡辩”就能糊弄过去的,能够争取一个向田泽呈报的机会就不错了。
随着内阁制度的不断完善,田泽已经很少再亲自决策了,只是偶尔定定大方向。
为了确保制度的完善和权威,即便是董昭想要再呈报事情也不是那么方便了,必须要走内阁上报。
这也是他不得不与张昭和田丰正面硬刚的原因。
程昱看着好友如此开心的样子,也为其暗暗叫好,但是心中不免还是叹了口气。
大势,终究是难以违逆的。
田泽为何让田安前往刘备麾下历练,而不是更具雄主气魄的袁绍和曹操麾下?
这背后的诸多深意,在场众人都有所察觉,只是看待的方面有所不同。
其中,有一条是他们多数人都察觉到,但是董昭却选择性忽略的,那就是刘备的品性。
与袁绍、曹操等人不同,刘备作为人主,少了些霸道果决,多了些仁厚无为。
这只怕也是田泽对于太子的希望。
于太平盛世之中,做一个仁厚的天子,拱垂而治。
有着诸葛亮、司马懿等臣子在,根本不需要田安做什么,只要不添乱,便足矣。
当然,能锦上添更好。
(本章完)